留守儿童,一群日益受到关注的群体。
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,留守儿童的比例不断提高,留守儿童教育具有家校沟通难、学生隐性问题多、教育连续性难以保证等难题,学校教育被赋予名副其实的重任。对儿童能产生长期、有效影响的教师,就承担起给予爱,并交给他们爱人、爱己的任务。留守儿童更容易将对父母的情感期盼和信任“转移”到朝夕相处的班主任、任课教师身上,创造出更加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,从而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。
“我的愿望是帮爷爷买一个按摩器…”,“我的愿望是爸爸妈妈今年能过年回家陪我过年…”,“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医生,专门治理疑难杂症…”一群快乐孩子举着自己的愿望卡唧唧喳喳
“我的愿望是要上电视!”
马骏程,如今已经是某高校的大学生,曾经是一位被视作“问题儿童”的留守儿童,他回忆起班主
2004年9月,马骏程成为朴初中学初一新生。进班月余后,班主任发现他性格内向沉闷,胆小害羞;对于老师的询问,他总是用最简短最简单的言语回答,更多通过点头或摇头表示;很敏感,别人欺负他了,他会一整天闷闷不乐,不敢向同学和老师说;上课不举手发言;大家高兴地聊天,他却远远地观望;在孩子身上应该体现的好奇、好问、好动,他身上都没有。他经常一个人在课桌上画画,一声不吭,画的色彩柔和,想象丰富……
通过一番走访,他才知道马骏程两岁时只能说点简短词句,稍大后,说话不利索,于是得了“急子”的绰号。他的父母均在外打工,平时没有倾诉对象,遇到困难又无人帮助,形成自卑心理,具有典型的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。在“留守儿童之家”里,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愿望和梦想,当班主
“我的愿望是想爸妈回家过年…”
——耐心疏导,实现暴戾向文明的转化
803班学生曹灿,班主任经常接到他犯错的报告:打人,上网,抢东西,抄作业,乱花钱,不守纪律……,通过观察、家访、交谈,了解了他出现问题的原因,原来也是个缺乏足够父母关爱的留守孩子,行为上和生活中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引导。通过走访,了解他的爸妈长年在外打工,过年都不能回家一趟,孩子由姥姥照看。父母只知寄钱,出手大方,孩子无拘无束,用钱无度,还沾染一些恶习。父母只通过电话简单询问,即使短暂相处,对孩子的恶习非打即骂,教育方式粗暴。久而久之,孩子对打骂产生了“抗体”,并且在处事中也采用以牙还牙、以暴制暴的方式。
其实语
近年来,朴初中学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,以学校文化为引领,着力弘扬“朴风文化”,精心打造“留守儿童之家”,将教育的着力点定为“照看心理”,不断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,开设心理辅导课,设立特困儿童、孤儿专项资助基金,开展“说出你的愿望”主题活动,努力发现留守儿童的“积极因子”,挖掘他们的潜能,用充满正能量的举措更全面、贴心地服务于孩子们的成长,让他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雨露,茁壮成长,实施关爱教育,为留守孩子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,让他们走得更远,飞得更高。